隔震支座厂家

地震的周期性和灾害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

339次阅读
没有评论

(一)地震的周期性
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说明,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,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、强度大,称之为地震活跃期;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、强度小,称之为地震平静期。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,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“活跃幕”。本世纪以来,我国已经历了4次地震活动期,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—1976年。在这10年间,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,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。多数专家研究判定,九十年代到下世纪初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,期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,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,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,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。
(二)地震灾害的特点
1、突发性
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现象。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,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。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的地震,后果更为严重。如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,当时人们正在酣睡,事先毫无警觉,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,共造成24.2万人死亡,重伤16.4万人(其中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余人),8000多个家庭绝户,毁坏公用房屋1479m2,倒塌民房530万间,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。
2、成纵性
在一个区域,或者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,为调整区域应力场,或岩石破裂的延续活动,往往在某一时间内地震活动呈成纵性出现,连续造成灾害。
3、续发性
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造成建筑物、生命线工程(交通、通讯、供水、排水、供电、供气、输油等工程系统)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,而且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,造成更大的破坏。如由地震灾害诱发的火灾、水灾、毒气和化学药品的泄漏污染,以及细菌污染、放射性污染等,还有滑坡、泥石流、海啸等次生灾害及瘟疫、饥荒、社会动乱、危险物的爆炸等等,以及上述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各种损失。
(三)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
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,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,最明显的是成带性。全球的地震主要分布在: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,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,全球80%的地震和地震释放能量的75%,就集中在这条带上。二是欧亚地震带,全球15%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。
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,受环太平洋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,是个多地震的国家,除浙江、贵州两省外,其它各省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,其中地震最多的是台湾省、四川位全国第五位,从公元前26年(汉成帝河平三年)到1998年度,四川全省有据可查的四又四分之三以上地震共有300多次,其中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9次,6—6.9级的强震有49次,20世纪以来四川平均每隔十多年就要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。据统计,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/3,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/2。有史记载8级以上大地震共有18次,其中发生在1556年陕西省华县的8级大地震造成83万余人死亡。1949年以来,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造成27万人丧生,占全国各类害死亡人数的54%,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平方千米,房屋倒塌达700万间,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。
(四)地震的成因假说
全球地震为什么集中在上述两大地震带上呢?它的成因机制是什么?这是地震学科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。目前有几种假说:有大陆漂移学说、海底扩张学说等。现在比较流行的为大家所接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。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“板块”概念,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,即欧亚、太平洋、美洲、印度洋、非洲和南极洲板块,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,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,也是火山、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。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、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,它虽不能解决地球运动的所有问题,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方向。

正文完
 
四川隔震支座厂家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四川隔震支座厂家 2021-06-03发表,共计1632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-4.0协议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
隔震支座厂家